2022年3月7日

大鍋飯與崑崙喇叭地方議會選舉

集炊制度實施期間,大鍋飯對村民造成諸多生活上的不便,加上適逢崑崙喇叭新村地方議會選舉,因此大鍋飯成為此次選舉操作議題。

緊急狀態結束後村民才重獲自由
<火藥味十足的1958年崑崙喇叭選舉>一文中可看出首次有政黨派出候選人競逐五席的地方議會補選。以爭取縮短宵禁及取消大鍋飯為競選宣言的人民進步黨,其支持者袁富棠、林遠興及劉欽森在一場競選宣傳會上含沙射影的提及崑崙喇叭炊飯小組委員會職員問題,結果引發一場鬥毆事件。被抹黑的兩名獨立候選人林國呈與鄭孝廉因不滿袁富棠當晚的言論,而採取法律訴訟,要求賠償名譽損失〈星洲日報,1958627日。第11頁〉。


緊急狀態結束後村裡的青年男女可以跨區旅行


由於宵禁及集炊制度的確造成村民的不滿,人民進步黨毫無意外的在五席補選中獲勝,議會主席也由吳典換成何煥喜,但集炊風波並未平息,宵禁也沒有縮短,一直到1959年剩餘的馬共成員投降、南霹靂正式宣佈成為白區後,集炊制度才宣告結束,村民重獲更大的自由。


2022年3月3日

崑崙喇叭大鍋飯的日子

崑崙喇叭算是薑行動怡保地區首批實施集炊制度〈大鍋飯〉的新村。根據星洲日報1958127日〈第12頁〉的報導,崑崙喇叭新村開始集炊制度,第一天試行中價值500元的白米由政府贊助,第二天開將按價向村民收費。

集炊制度中村民吃大鍋飯* Credit: NMBVAA[1]

在集炊制度下,村裡設立一間中央廚房,並在村內不同地點設立14個派飯站。派飯時段是清晨四時半至五時半、上午十時半至十一時半、以及下午四時半至五時半。在薑行動中,村口大閘每天清晨久時開柵,出村外工作的村民在嚴密的檢查後才可出外工作。

中央集炊制度是由地方議會負責監督,並由兩名副殖民官員負責執行,同時聘雇多名煮飯及送飯人員。這些聘雇人員之薪資由政府負責,不過購買木柴燃料的費用則透過售賣飯焦籌募。

村民可以將所分配的白飯另行煮成粥;在農曆新年期間,政府增發每人糯米一斤,允許在家裡烹煮年糕等。

糧食管制記錄卡   Credit: National Museum of Singapore[2] 

集炊制度對村民造成諸多不便,無奈的接受一年多吃大鍋飯的日子,直到霹靂州州務大臣在1959420日宣佈取消集炊制度為止。

註:

照片拍攝地點非崑崙喇叭

[1]. National Malaya & Borneo Veterans Association Australia

[2]. National Museum of Singapore

 

2022年2月24日

薑行動與崑崙喇叭大鍋飯制度

在鄧普勒將軍開展的Winning the Hearts and Minds of the People Campaign〈贏取民心運動〉下,政府在緊急狀態時期採用了各項文攻武嚇策略,迫使馬共走出森林放棄武力鬥爭。斷絕馬共後勤支援是最重要策略,在強制郊區墾民礦工及園坵工人遷移到易於集中管理的新村後,另一個重要步驟就是糧食管控了。

1953年開始政府察覺到糧食醫藥管控應該是對付馬共的最佳攻擊武器。政府在遷村後可更有效率的執行糧食管控策略。許多走森林投誠的馬成員被詢及投誠原因時,都表示缺乏糧食是主要原因。據研究分析,馬共最迫切需要的除了米油之外,就是阿華田與好立克[1]

殖民政府的文宣 Credit:Twitter @Propagandopolis 
所謂「薑行動」〈Operation Ginger〉是政府從19581月至19594月在霹靂州實施的軍事行動,主要是迫使殘存的約200名馬共投降。斷絕馬共糧食是薑行動中的主要戰略,為了更有效的管控糧食,怡保及和豐地區實施了中央廚房集炊制度,即俗稱的「大鍋飯」。

反共遊行* Credit: Public Domain
雖然村民強烈表達反對,地方議會主席吳典,徐欽華及鄭孝廉兩名議員奔走反映無效之下,崑崙喇叭還是在1958126日開始了吃大鍋飯的日子

註:

*照片拍攝地點非崑崙喇叭

[1]. Sunderland, R. (1964). Resettlement and Food Control in Malaya. Santa Monica, CA: RAND

 

 

2022年2月21日

兩架轟炸機在崑崙喇叭投彈11噸

這不是危言聳聽、純粹為了吸引讀者點閱的標題。這是1957525日南洋商報第10頁的新聞標題。我慶幸未曾經歷過戰爭的年代,但聽到11炸彈,自然會聯想到其殺傷力。

林肯式轟炸機在崑崙喇叭投下炸彈*  Credit: Australian War Memorial

雖然19481960年是馬來亞〝緊急狀態〞時期,可是對許多參與的軍警人員,這12年對他們而言,是實實在在的戰爭時期。其實殖民政府未將此時期定位為戰爭,因為一旦宣佈為戰爭,保險公司將不會對錫礦公司或橡膠園坵作出理賠。

馬共在森林山區作戰〈小時候常聽到長輩稱馬共為山頂佬〉。擁有空中優勢的殖民政府軍隊自然採用投放勸誘傳單、廣播或空中轟炸的方式迫使馬共投降。崑崙喇叭郊區及附近的雙溪拉也〈Sungai RayaSungai Raia〉是馬共活躍的地區,所以也免不了遭受一番轟炸。根據該篇新聞報導,兩架林肯式轟炸機在524日上午八點左右開始投下11噸炸彈。

誘導馬共投誠的傳單  Credit: UK Information Department

據村民前輩Yap SiewChuan在臉書留言,在進行轟炸之前,政府會發放傳單通知村民,避免村民誤闖轟炸區平白丟掉生命。


註:*照片拍攝地點非崑崙喇叭

2022年2月13日

崑崙喇叭自衛團

在馬來亞緊急狀態時期,英國殖民政府在馬來亞的作戰軍力,除了來自英國以外,其他包括早期從印度徵召前來的庫卡兵〈Gurkha〉,以及其他英聯邦國家如澳洲、紐西蘭及加拿大的支援[1]。

崑崙喇叭自衛團,前排兩名華裔為徐欽華〈中〉及羅維發〈左〉

由於遠水難救近火,殖民政府在各方的妥協之下,成立了一般軍警體制外的保衛家園村民軍隊--自衛團〈Home Guard〉。在霹靂州華人礦業公會的支助下,近打區更成立人專屬的自衛團〈Kinta Valley Home Guard〉,保護礦場免受馬共攻擊[2]

崑崙喇叭自衛團成立週年慶合照
崑崙喇叭自衛團正式成立於1957523日,由當時近打縣縣長親自主持保衛權移交儀式,由自衛團團長徐欽華〈外號徐毛古〉接收〈南洋商報,1957524日,第10頁〉。出席是項儀式的霹靂州自衛團總監羅特氏特別強調自衛團任務:防範馬共侵入新村及防範糧食落入馬共手中。

在週年慶典上自衛團長官及村領導們濟濟一堂


出席成立週年慶的部分團員

崑崙喇叭自衛團成立初始有團員卅人及指揮官一人,除了三名印度同胞外,其餘都是華人。在保衛家園的過程當中,曾有團長李騰長及小隊長徐均祥遭馬共殺害,不幸犧牲。

加入崑崙喇叭自衛團的部分青年
最高元首在1960731日宣告緊急狀態解除,自衛團也隨之解散。


註:

[1]   庫卡兵歷史博物館

[2]    Comber, L. (2012), The Malayan Emergency: General Templer and the Kinta Valley Home Guard, 1952—1954. Journal of the Malaysian Branch of the Royal Asiatic Society Vol. 85, No. 1 (302), pp. 45-62.

2022年2月11日

戒嚴中的崑崙喇叭

新冠肺炎疫情期間,政府實施了各種讓許多人至今仍混淆不清的行動管制令MCO,不禁讓村裡的長輩們回想起當年戒嚴的陳年往事。

在戒嚴期間居民的行動完全被管控  Credit: Imperial War Museum
1952年鄧普勒〈Gerard Templer〉接任馬來亞殖民政府最高專員,同時兼任作戰總指揮官,在戡亂政策上則延續Briggs將軍之戰略。1953年,鄧普勒在反共策略上實施了黑區白區制度。黑區是最嚴格的管制,除了戒嚴、糧食管控,還禁止人員移動;白區則為較寬鬆的管制。

早期的崑崙喇叭被列為黑區  Credit: COTCA[1]

有如馬來亞大部分的地區,崑崙喇叭在早期被列為黑區,因此戒嚴是當時居民的共同回憶。除了一般性的戒嚴外,往往又因為一些突發事件而實施更嚴格的措施〈有如CMOECMO〉。例如在19526月初,一名特警Azri Baki在崑崙喇叭遭馬共殺害,村裡即實施了每天22小時的戒嚴〈The Strait Times, 7January, 1952, page 1〉。在剌鐵網圍籬下的村民因為行動受到限制而無法正常作息,農夫礦工都無法出外工作。1959年初又因投誠的馬共區委陳文在村裡遭報復身亡,崑崙喇叭再次實施更嚴格的戒嚴〈南洋商報,1959127日,第11頁〉。

比起因疫情而實施的MCO,當時的戒嚴所造成的困擾應該更是苦不堪言。在沒有電視電腦或網路的年代,連困在家裡的一點消遣娛樂都沒有,更甭談在家工作〈Working From Home〉了。這些戒嚴措施一直到1960年才逐漸取消。

註:

[1].   Cultures of Occupation in Twentieth Century Asia    

*照片拍攝地點非崑崙喇叭

 





2022年2月8日

理想的新村基本規劃

71年前,住在務邊路三哩半地區的750家住戶可能帶著誠惶誠恐的心情,渡過他們在原居地的最後一個春節。根據媒體報導〈南洋商報,195011月5日,第11頁〉,在緊急狀態相關法令下,這些居民將在春節過後遷移到「新村」展開新生活。

居民在軍車協助下搬遷*  Credit: Imperial War Museum

Briggs將軍在1950年接手馬來亞緊急狀態作戰指揮官工作後,如火如荼的進行遷移墾民至新村的計畫。他的辦公室擺放了一張馬共活躍的地圖,然後依據這張地圖與戰略選擇建立「新村」的地點[1]。在確認建村地點後進行居民的普查,包括受影響居民的生計來源等資料,決定每一戶的平均面積。基本原則是遷村後,居民可以在自家擁有一小塊地種菜或養豬等,至少能自供自足。

Brigg計畫中自供自足的新村* Credit: https://www.nixonmalaya1953.com/

所分配的土地面積可以蓋個豬欄* Credit: Dobby[2]

規劃中的每個新村應包含一所學校、診所、大會堂、水及供電等,同時派駐一名懂得村民語言的官員。然而這些只是「理想」,實際上並不是所有新村都擁有完整設施,其中所分配到土地更是杯水車薪。

至於村民如何選擇那一塊地蓋房子目前尚未找到任何資料。如果您好奇當初為何您的家是在二馬路而不是三馬路或其他地點,可能必須問問自己的曾祖父或祖父輩才有答案。如果各位前輩有上述資料,歡迎提供。

註:

[1]. Renick, R.D. Jr. (1965). The Emergency Regulations of Malaya Causes and Effect. Journal of Southeast Asian History, Vol. 6, No. 2, Modern Malaysia, pp. 1-39.

[2]. Dobby, E. H. G. (1952). Resettlement Transforms Malaya: A Case-History of Relocating the Population of an Asian Plural Society. Economic Development and Cultural Change, Vol. 1, No. 3: pp. 163-189.

*照片拍攝地點非崑崙喇叭


2022年1月28日

100多年前的崑崙喇叭是一片膠園

之前在討論「崑崙喇叭」名字的由來,證實這一個名字早在遷村前就存在。在另一篇文章中曾經提到崑崙喇叭是礦家鍾森的一匹名馬,曾經馳騁星馬的賽馬界,叱吒風雲一時。

在更早的文獻中可以發現,崑崙喇叭曾經是一片膠園。

1921年之前的橡膠園[1]

1908年一篇招募股東新聞中,當時崑崙喇叭膠園有限公司Gunong Rapat Estate Limited〉準備在崑崙喇叭開拓一片佔地從怡保三支碑半至五支碑的膠園,其中列為董事的兩位華人為錫礦大王胡子春及謝昌林[2]

話說在1908年以前,世界橡膠需求不大,主要生產地是巴西及剛果[1]。過後因為橡膠的用途迅速擴大,加上馬來亞氣候及土地皆適宜種植膠樹,於是吸引了不少洋人前來投資,當初園坵經理都是洋人;膠園〝開疆闢土〞的艱苦工作多由華人擔當,爾後從南印度輸入勞工。

2022年之前的橡膠園[3] Credit:星洲日報

註:

[1].  Ferguson-Davie, C.E. (1921). In Rubber Lands. Westminster: The Society for the Propagation of the Gospel in Foreign Parts.

[2]. Gunong Rapat Syndicate, The Singapore Free Press and Mercantile Advertiser.

[3]. 被形容為小紐西蘭、霧谷風景美如畫,星洲日報。

2022年1月24日

馬來亞緊急狀態簡介

崑崙喇叭,有如馬來西亞的其他華人新村,其實都是緊急狀態〈Emergency〉的產物。至少對緊急狀態後出生的我及許多村民而言,瞭解這一個歷史背景有助於自己的家鄉。

刺鐵絲網包圍著新村,荷槍實彈的軍警在新村閘口管制進出。圖為江沙附近某新村,Credit: Australia War Memorial[1]

緊急狀態指的是19486月至1960731日戡亂剿共的政策。簡單的說:英國殖民政府為了對抗馬來亞共產黨的攻擊而採取的一系列策略,動用了所有資源權限擬訂了緊急狀態法令,消滅馬來亞共產黨。

由於抗日有功,馬來亞共產黨曾獲得英國殖民政府的承認,成為合法政黨。但後來馬共放棄英國殖民政府的議會制度,決定走入森林進行激烈的革命戰略。散居在森林郊區的華人墾民因同情或受迫成為馬共的資源提供者,甚至是馬共外圍組織-民運〈人民運動〉的一員。

在未進入緊急狀態前,位於吉隆坡的馬來亞共產黨辦事處。Credit:British Government

1948616日,霹靂州和豐〈Sungai Siput〉膠園的三名英國人經理遭馬共殺害,殖民政府即宣佈霹靂州進入緊急狀態;24小時後擴及全馬;一星期後新加坡亦進入緊急狀態。

為了斷絕馬共的後勤支援,後來負責作戰指揮官的Harold Briggs准將強力落實森林郊區墾民的移植計畫〈或礦場膠宿舍的重置計畫〉,將所有墾民強制遷移到有如集中營的「新村」。拒絕遷徙者多被遣送回「唐山」。

華人新村的故事從此開啟

註:

[1]. 2nd Battalion, The Royal Australian Regiment (2RAR), Retrieved from:

https://www.awm.gov.au/collection/C1097921, on 24 January, 2022.

2022年1月22日

崑崙喇叭併入怡保市議會後之市議員選舉

崑崙喇叭村民從195911日開始變成市民後,新村地方議會從此走入歷史,取而代之的市議會選舉。由於選民登記等技術性問題,包括崑崙喇叭在內併入怡保市四個新村選民[1],在1961513日才第一次參與怡保市的市議會選舉。

以崑崙喇叭區市議員張金水命名的山景園主要道路

1961年的選舉中,人民進步黨在怡保市議會18席中,以狂風掃落葉之姿取得16席次,執掌市議會。在當年霹靂州6個市議會中,聯盟政府〈國陣前身〉取得5個市議會,唯獨輸了華人選民佔多數的怡保市議會[2]

聯盟在怡保市議會勝出的其中一席就是崑崙喇叭區〈另一席是吉粦當區〉。代表聯盟的馬華公會候選人黃國榮以1325票擊敗人民進步黨候選人錢啟章1275票〉[3]

1963年的市議會選舉中,原任獅尾區的人民進步黨市議員張金水轉戰崑崙喇叭區,挑戰原任的黃國榮,結果以34張多數票微差擊敗後者。國榮後來宣佈退出馬華公會[4]

原本應該在1965年行的地方議會選舉,因為當年印尼馬來西亞的攻擊進入緊急狀態而宣佈取消。不僅僅是怡保市議會,全馬各地方議會從此停留在1963年,原有的當選者繼續留任,任何出缺將由政府委任


註:

[1].      當年併入怡保市的倘有彬如港、文冬及獅尾。

[2].      霹靂州市議會除怡保外,還有太平、金寶、打巴、安順、丹絨馬林。

[3].      霹靂州市議會選舉結果,南洋商報,14 May, 1961,第9頁。

[4].      前怡保市馬華議員 黃國榮宣佈退黨,星洲日報, 2 September 1965, 11 

 

崑崙喇叭早期合法政黨分部

人民進步黨是第一個在崑崙喇叭成立分部的合法政黨,當年該黨是實力雄厚的在野黨。據南洋商報1958323日〈第13頁〉,該黨全國總秘書辛尼華沙甘親臨主持分部的開幕典禮。在同年六月村裡地方議會補選中,披上人民進步黨戰袍的五位候選人囊括全部席次。

2006年春節前的崑崙喇叭巴剎

崑崙喇叭人民進步黨分部的700餘黨員選出的1959年幹部如下

正主席:姚程仕〈蟬聯〉 副主席:陳友章、柯鴻

秘書:楊梅源 財政:王達芳  查數:周志才、鄭祖倫

英文書記:鍾漢興 中文書記:蔡滌群

交際:何煥喜、姚權仕

委員:劉欽森、鄭玉泉、楊偉廷、黃炳華、劉炳奇、范鳳、劉道林、何伴、劉日梅、何木輝、Ponniah、林遠興、古南福、周金水、黃亞娣。

馬華公會則在1959年成立崑崙喇叭支會,由當時霹靂州分會代理會長白成根主持開幕〈南洋商報,1959727日,第10頁〉。首相東姑阿都拉曼親自致電希望當時的聯盟政府能攻破崑崙喇叭這個反對黨堡壘〈The Strait Times, 29 July, 1959, p.8〉。支會主席是吳典、副主席曾秋明、總務鍾就喜,至於支其他幹部名單目前仍未尋獲任何新聞報導。

另一個政黨支部則是在1960年初期成立的勞工黨崑崙喇叭支部。該黨選出之1962年幹部如下〈南洋商報,196211日,第70頁〉:

主席:藍亞軒 副主席:鍾逢春

正秘書:林來福 副秘書:劉毓清  財政:黃福元

委員:汪龍泉、張培生、邱立強、葉東雲、葉玫貞、陳釗平

查數:徐省、賴亞烈

 

2022年1月21日

火藥味十足的1958年崑崙喇叭選舉

祖國在1957831月獨立。在爭取獨立的過程當中,各種不同論述的政黨開始為了各自的理念而紛紛成立。如果崑崙喇叭之前的地方議會選舉沒有政黨色彩,1958年的補選首次出現政黨候選人[1]

崑崙喇叭大會堂

地方議會法中規定地方議會成員人數介於715名,崑崙喇叭在1958年僅補選五名議員。由於包括崑崙喇叭在內的四個新村即將在195911日被併入怡保市議會,開始有政黨摩拳擦掌,將這次崑崙喇叭補選當作未來市議會選舉的試金石[2]。

此次選舉,在霹靂州、尤其是怡保地區實力雄厚的人民進步黨共派出五名候選人〈鎖匙為標誌〉,與據稱馬華公會在背後支持的五名獨立人士〈帽子為標誌〉直接對壘,取消當時的「大鍋飯」是競選議題之一[3]。在選前的宣傳會中曾發生鬥毆事件,搞到當時怡保警政署長必須親自坐陣視察。

人民進步黨第一次派出代表競選新村地方議會,在628日的投票中大獲全勝,囊括所有席次,當選者名單如下:

中區:姚程仕

東區:A. Ponniah

南區:古南福

西區:姚權仕

北區:葉傳

何煥喜在複選中當選議會主席/村長一職[4]。由於崑崙喇叭從195911日開始被併入怡保市議會,因此本屆地方議的任期只有短短幾個月,而新村地方議會選舉從此被取消,直至2009年時又曇花一現[5]


註:

[1]. 人民進步黨在19582月成立崑崙喇叭支部,是村內第一個合法政黨支部。

[2].  除崑崙喇叭外,其他被併入怡保市會的包括彬如港、文冬及獅尾。

[3].   「大鍋飯」、「自衛團」、「戒嚴」等緊急狀態議題將另行分類撰寫。

[4].  崐崙喇叭地方議會複選 何煥喜膺選主席,星洲日報,9, July 1958

[5].   馬國華人新村首次民選,亞洲週刊,200903

2022年1月19日

遷村後前六年的民選村長

自從1953年崑崙喇叭村民投票選出地方議會議員後,根據當時的地方議會法第56(1) 項之規定,議員之任期為三年。以此推算,1955/56年應該會有一次選舉。然而在中、西文資料庫中卻無法找到任何崑崙喇叭選舉資料。

繁忙的上下學時段。Credit: Google Earth

相關法案第9條規定當選的地方議員應複選地方議會主席及財政秘書等職。從中文報章新聞報導中,大概可以確定擔任崑崙喇叭地方議會主席〈民選村長〉的是誰。

1953年選舉後,遷村百廢待興的崑崙喇叭地方議會主席〈村長〉應該是王家候。在《崑崙喇叭新村大會堂開幕》1及《烏魯近打新村訪問團》2的新聞報導中,從1953年至1955年崑崙喇叭地方議會主席/村長都是王家候。

由於任期規定為三年,因此1956年至1958年之地方議會應該有所變動。誠如在本文開始時所述,新聞中找不到崑崙喇叭地方議會選舉相關報導,因此無法斷定這期間是否有投票選舉選出新的地方議會成員。

不過從其他新聞報導中可以確定,1956年至1958年之崑崙喇叭地方議會主席是吳典。《崑崙喇叭新村保衛權移交典禮》3、《崑崙喇叭自衛團慶祝成立週年》4等報導中,皆稱吳典為崑崙喇叭村長或地方議會主席。另一篇報導也可以證實這三年任期中,前議會主席王家候在任期屆滿後轉任議會財政。

下回再記錄1958充滿火藥味的崑崙喇叭地方議會選舉

 註:

1. 崑崙喇叭新村大會堂開幕,南洋商報,30 November 1953

2. 烏魯近打新村訪問團,星洲日報,22 June 1955

3. 崑崙喇叭新村保衛權移交典禮,南洋商報,24 May 1957

4. 崑崙喇叭自衛團慶祝成立週年,南洋商報,19 May 1958

2022年1月13日

沒有政黨色彩的首屆村民選舉

1952年地方議會法〈Local Councils Ordinance〉之賜,遷村後的崑崙喇叭新村村民在1953年首次有機會投票選出地方議會議員。若以村內合法政黨支部或支會的成立年份來看,1953年的候選人應該尚未有政黨代表身份。

崑崙喇叭大會堂

英國政府在1947年準備讓當時的馬來亞人自治。當時駐馬最高專員Sir Malcolm MacDonald已透露讓馬來亞人參與政府行政管理以逐漸走向獨立國家。馬來聯邦成立初期,新村及甘榜事務皆由區長〈District Officer〉所管轄。初期以委任的方式安排各新村的管理委員會。爾後在19527月,馬來亞通過地方議會法,各新村的管理委員會可向區長及州政府申請地方議會,獲准後即可透過民主投票方式,選出他們的地方議員。當時的地方議會可是有權力制定一些法規及程序,而且可以向村民徵稅、管理當地學校及公共場合等。

崑崙喇叭新村首次投票選舉在1953628日完成,當時村民四千多人,分別在五個區29名候選人當中選出15名地方議員。當晚在近打縣長森馬威、選舉總監衛德嘉及李姓緊急行政官的監誓下,成立村裡的第一個民選議會〈南洋商報,195371日,第11頁〉。村裡首屆地方議會當選名單如下:

中區:鍾就喜、周念仁、盧華

東區:林國清、A. Ponniah、王家候

南區:陳捷、鄧清、陳獻

西區:陳煥生、陳欽華、陳開招

北區:沈祐、吳炳坤、張春水

當選的議員中有半數是農夫及膠工,其他包括礦商、藥材、咖啡店主及書記等。其中王家候複選為首次村民投票之地方議會主席〈即村長〉。





2022年1月6日

遷村前的領袖選舉

政治議題雖然不是我要談的重點,但在討論新村歷史時,崑崙喇叭的政黨政治也不能留白,所以特別增加此一分類,只留新聞記錄,不加以評論。

背景可看出遷村後的房子
根據南洋商報1949217日,第7葉蔚所寫的〈從怡保到金保〉一文中,隱約可以感受到未遷村前的毛邊路三支碑半。旅途中作者在「微雨朦朧中,見著叢集的數十間茅屋,這就是一向給人稱為三支碑半的地方」。這個「不毛之地」因為有三寶洞及機場所在,所以「也不寂寞」。

日本投降及二戰結束後,大約50萬因抗日及戰亂而非法在偏鄉地區佔地的墾民成為英國殖民政府棘手的問題。這些墾民以華人居多,他們當中許多是因為躲避日軍的追殺而移居到人煙稀少的山區或森林,靠著自行開墾或養殖為生。

在緊急狀態時期1948~1960),包括霹靂州在內的各州政府開始要求這些華人聚居地區選出彼等領導,成為華人輔助員,以達到更好的政策溝通。在馬華公會的協助下,這些地區也陸陸續續的「選出」他們的領袖。而毛邊路三支碑半選出何煥喜為領導,同時有七名委員輔助之1949911日,第7。據悉,當年毛邊路三支碑半並沒有任何公開合法註冊的政黨支部/支會。

至於如何選出這些領袖,熟諳客家話的美國傳教士Ray Nyce在他的博士論文中有一些詳盡的深度訪談資料,相關論文後來也出版成書[1]。因為他的研究只以數個吉隆坡及怡保的新村為研究對象,並不包括崑崙喇叭新村,所以如果各位有興趣,可自行搜尋下載參閱。

獅尾新村 Photograph by Unknown, distributed under a CC-BY 2.0 license
註:

[1]. Nyce, R. (1973). Chinese Village in Malaya-A Community Study. Singapore: Malaysian Sociological Research Institute Lt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