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2月24日

薑行動與崑崙喇叭大鍋飯制度

在鄧普勒將軍開展的Winning the Hearts and Minds of the People Campaign〈贏取民心運動〉下,政府在緊急狀態時期採用了各項文攻武嚇策略,迫使馬共走出森林放棄武力鬥爭。斷絕馬共後勤支援是最重要策略,在強制郊區墾民礦工及園坵工人遷移到易於集中管理的新村後,另一個重要步驟就是糧食管控了。

1953年開始政府察覺到糧食醫藥管控應該是對付馬共的最佳攻擊武器。政府在遷村後可更有效率的執行糧食管控策略。許多走森林投誠的馬成員被詢及投誠原因時,都表示缺乏糧食是主要原因。據研究分析,馬共最迫切需要的除了米油之外,就是阿華田與好立克[1]

殖民政府的文宣 Credit:Twitter @Propagandopolis 
所謂「薑行動」〈Operation Ginger〉是政府從19581月至19594月在霹靂州實施的軍事行動,主要是迫使殘存的約200名馬共投降。斷絕馬共糧食是薑行動中的主要戰略,為了更有效的管控糧食,怡保及和豐地區實施了中央廚房集炊制度,即俗稱的「大鍋飯」。

反共遊行* Credit: Public Domain
雖然村民強烈表達反對,地方議會主席吳典,徐欽華及鄭孝廉兩名議員奔走反映無效之下,崑崙喇叭還是在1958126日開始了吃大鍋飯的日子

註:

*照片拍攝地點非崑崙喇叭

[1]. Sunderland, R. (1964). Resettlement and Food Control in Malaya. Santa Monica, CA: RAND

 

 

2022年2月21日

兩架轟炸機在崑崙喇叭投彈11噸

這不是危言聳聽、純粹為了吸引讀者點閱的標題。這是1957525日南洋商報第10頁的新聞標題。我慶幸未曾經歷過戰爭的年代,但聽到11炸彈,自然會聯想到其殺傷力。

林肯式轟炸機在崑崙喇叭投下炸彈*  Credit: Australian War Memorial

雖然19481960年是馬來亞〝緊急狀態〞時期,可是對許多參與的軍警人員,這12年對他們而言,是實實在在的戰爭時期。其實殖民政府未將此時期定位為戰爭,因為一旦宣佈為戰爭,保險公司將不會對錫礦公司或橡膠園坵作出理賠。

馬共在森林山區作戰〈小時候常聽到長輩稱馬共為山頂佬〉。擁有空中優勢的殖民政府軍隊自然採用投放勸誘傳單、廣播或空中轟炸的方式迫使馬共投降。崑崙喇叭郊區及附近的雙溪拉也〈Sungai RayaSungai Raia〉是馬共活躍的地區,所以也免不了遭受一番轟炸。根據該篇新聞報導,兩架林肯式轟炸機在524日上午八點左右開始投下11噸炸彈。

誘導馬共投誠的傳單  Credit: UK Information Department

據村民前輩Yap SiewChuan在臉書留言,在進行轟炸之前,政府會發放傳單通知村民,避免村民誤闖轟炸區平白丟掉生命。


註:*照片拍攝地點非崑崙喇叭

2022年2月13日

崑崙喇叭自衛團

在馬來亞緊急狀態時期,英國殖民政府在馬來亞的作戰軍力,除了來自英國以外,其他包括早期從印度徵召前來的庫卡兵〈Gurkha〉,以及其他英聯邦國家如澳洲、紐西蘭及加拿大的支援[1]。

崑崙喇叭自衛團,前排兩名華裔為徐欽華〈中〉及羅維發〈左〉

由於遠水難救近火,殖民政府在各方的妥協之下,成立了一般軍警體制外的保衛家園村民軍隊--自衛團〈Home Guard〉。在霹靂州華人礦業公會的支助下,近打區更成立人專屬的自衛團〈Kinta Valley Home Guard〉,保護礦場免受馬共攻擊[2]

崑崙喇叭自衛團成立週年慶合照
崑崙喇叭自衛團正式成立於1957523日,由當時近打縣縣長親自主持保衛權移交儀式,由自衛團團長徐欽華〈外號徐毛古〉接收〈南洋商報,1957524日,第10頁〉。出席是項儀式的霹靂州自衛團總監羅特氏特別強調自衛團任務:防範馬共侵入新村及防範糧食落入馬共手中。

在週年慶典上自衛團長官及村領導們濟濟一堂


出席成立週年慶的部分團員

崑崙喇叭自衛團成立初始有團員卅人及指揮官一人,除了三名印度同胞外,其餘都是華人。在保衛家園的過程當中,曾有團長李騰長及小隊長徐均祥遭馬共殺害,不幸犧牲。

加入崑崙喇叭自衛團的部分青年
最高元首在1960731日宣告緊急狀態解除,自衛團也隨之解散。


註:

[1]   庫卡兵歷史博物館

[2]    Comber, L. (2012), The Malayan Emergency: General Templer and the Kinta Valley Home Guard, 1952—1954. Journal of the Malaysian Branch of the Royal Asiatic Society Vol. 85, No. 1 (302), pp. 45-62.

2022年2月11日

戒嚴中的崑崙喇叭

新冠肺炎疫情期間,政府實施了各種讓許多人至今仍混淆不清的行動管制令MCO,不禁讓村裡的長輩們回想起當年戒嚴的陳年往事。

在戒嚴期間居民的行動完全被管控  Credit: Imperial War Museum
1952年鄧普勒〈Gerard Templer〉接任馬來亞殖民政府最高專員,同時兼任作戰總指揮官,在戡亂政策上則延續Briggs將軍之戰略。1953年,鄧普勒在反共策略上實施了黑區白區制度。黑區是最嚴格的管制,除了戒嚴、糧食管控,還禁止人員移動;白區則為較寬鬆的管制。

早期的崑崙喇叭被列為黑區  Credit: COTCA[1]

有如馬來亞大部分的地區,崑崙喇叭在早期被列為黑區,因此戒嚴是當時居民的共同回憶。除了一般性的戒嚴外,往往又因為一些突發事件而實施更嚴格的措施〈有如CMOECMO〉。例如在19526月初,一名特警Azri Baki在崑崙喇叭遭馬共殺害,村裡即實施了每天22小時的戒嚴〈The Strait Times, 7January, 1952, page 1〉。在剌鐵網圍籬下的村民因為行動受到限制而無法正常作息,農夫礦工都無法出外工作。1959年初又因投誠的馬共區委陳文在村裡遭報復身亡,崑崙喇叭再次實施更嚴格的戒嚴〈南洋商報,1959127日,第11頁〉。

比起因疫情而實施的MCO,當時的戒嚴所造成的困擾應該更是苦不堪言。在沒有電視電腦或網路的年代,連困在家裡的一點消遣娛樂都沒有,更甭談在家工作〈Working From Home〉了。這些戒嚴措施一直到1960年才逐漸取消。

註:

[1].   Cultures of Occupation in Twentieth Century Asia    

*照片拍攝地點非崑崙喇叭

 





2022年2月8日

理想的新村基本規劃

71年前,住在務邊路三哩半地區的750家住戶可能帶著誠惶誠恐的心情,渡過他們在原居地的最後一個春節。根據媒體報導〈南洋商報,195011月5日,第11頁〉,在緊急狀態相關法令下,這些居民將在春節過後遷移到「新村」展開新生活。

居民在軍車協助下搬遷*  Credit: Imperial War Museum

Briggs將軍在1950年接手馬來亞緊急狀態作戰指揮官工作後,如火如荼的進行遷移墾民至新村的計畫。他的辦公室擺放了一張馬共活躍的地圖,然後依據這張地圖與戰略選擇建立「新村」的地點[1]。在確認建村地點後進行居民的普查,包括受影響居民的生計來源等資料,決定每一戶的平均面積。基本原則是遷村後,居民可以在自家擁有一小塊地種菜或養豬等,至少能自供自足。

Brigg計畫中自供自足的新村* Credit: https://www.nixonmalaya1953.com/

所分配的土地面積可以蓋個豬欄* Credit: Dobby[2]

規劃中的每個新村應包含一所學校、診所、大會堂、水及供電等,同時派駐一名懂得村民語言的官員。然而這些只是「理想」,實際上並不是所有新村都擁有完整設施,其中所分配到土地更是杯水車薪。

至於村民如何選擇那一塊地蓋房子目前尚未找到任何資料。如果您好奇當初為何您的家是在二馬路而不是三馬路或其他地點,可能必須問問自己的曾祖父或祖父輩才有答案。如果各位前輩有上述資料,歡迎提供。

註:

[1]. Renick, R.D. Jr. (1965). The Emergency Regulations of Malaya Causes and Effect. Journal of Southeast Asian History, Vol. 6, No. 2, Modern Malaysia, pp. 1-39.

[2]. Dobby, E. H. G. (1952). Resettlement Transforms Malaya: A Case-History of Relocating the Population of an Asian Plural Society. Economic Development and Cultural Change, Vol. 1, No. 3: pp. 163-189.

*照片拍攝地點非崑崙喇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