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7月14日

早期崑崙喇叭之華文教育

早期崑崙喇叭各小學分佈 Credit:何光榮


由於職務異動,過去三年多,我一直沒有在更新這個部落格。最近終於卸下繁忙的行政工作,總算可以在暑假期中回到自己的家鄉,整理一些過去所搜集的資料。

根據主要報導人何光榮先生,崑崙喇叭(Gunung Rapat)開闢至今逾150年,而早期的華人多散居在怡保務邊路三英里半一帶及其附近的下港(即現今的翡翠園、山景園、暹廟和南天洞後山四周)。據稱早期英國人殖民時期,大路旁每一英哩皆置一石碑為路標,因本村剛好位於離市中心三英哩半處,故又以三條碑半或三支碑半為名。直到今天,國內仍有許多地方仍以此方式命名。

由於華人重視子女教育,因此本地的華校也在先賢們群策群力之下,陸續成立。其中公立三育學校創建於1927年,位於下港,即目前翡翠園毗鄰的S.M.K Rapat Setia學校的大門口前方,面向昔日的舊大路。只有數間亞答為頂、木板為牆的簡陋教室。初期學生約有三十多人,只有一年級至四年級的初小生,高小生須轉校到怡保市的育才小學,較後則多轉去之英里處的培才小學就讀。該校在1939年初因故停辦。

平民學校則建於1939年,位於下港,即如今的松景園(Pinggiran Rapat Ria)入口處的左方,距離關閉的三育學校約300公尺,地勢較低,旁邊有條小河,大雨後,常鬧水患,後亦在1940年初停辦。

育才第一分校1940年初創立于務邊路三條半碑。在今大眾銀行背後約200公尺處。當時有一排6間的磚牆瓦頂的長屋,是修繕工人的宿舍,其中最後兩間被借用作為校舍,學生約有百人。

光遠學校建立於1935年左右,位於當年之絲茅芭,現今安邦大道收費站附近,成立時校舍簡陋,只有二十多名學生,較後逐年增加,日軍南來時停辦。至馬來亞光復後,後來雖曾複辦一時期,不久後亦難逃停辦之厄運,學生多轉讀新創辦的新華學校和培才學校。

座落在三條碑之培才公立學校是因為當地之教育需求而成立。當時居住在此地的華人子弟,必須遠赴怡保休羅街之育才小學上學,由於交通不便,於是先賢們發起創辦培才學校,學生有40余人。該校位於現今雙溪羅甘(Sungai Rokam)村中的Jalan RokamJalan Salah兩路交叉處,其後面不遠處便是兵如河。194112月因日軍入侵而停辦。光復後,在先賢努力下成功複辦。

由於當年的小孩讀書須步行到遠處的下港三育學校,聚居在督祿檳榔(即今之天堂谷)之香山人約在1930年代末期創立滌新學校。學校只有一間簡陋的茅草屋作為教室,內部只有三尺寬的固定長桌子,學子須自備椅子到來上課。日本南侵時停辦。光復後,學子多轉讀新開辦的新華學校就讀。


資料來源:何光榮先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