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1月6日

遷村前的領袖選舉

政治議題雖然不是我要談的重點,但在討論新村歷史時,崑崙喇叭的政黨政治也不能留白,所以特別增加此一分類,只留新聞記錄,不加以評論。

背景可看出遷村後的房子
根據南洋商報1949217日,第7葉蔚所寫的〈從怡保到金保〉一文中,隱約可以感受到未遷村前的毛邊路三支碑半。旅途中作者在「微雨朦朧中,見著叢集的數十間茅屋,這就是一向給人稱為三支碑半的地方」。這個「不毛之地」因為有三寶洞及機場所在,所以「也不寂寞」。

日本投降及二戰結束後,大約50萬因抗日及戰亂而非法在偏鄉地區佔地的墾民成為英國殖民政府棘手的問題。這些墾民以華人居多,他們當中許多是因為躲避日軍的追殺而移居到人煙稀少的山區或森林,靠著自行開墾或養殖為生。

在緊急狀態時期1948~1960),包括霹靂州在內的各州政府開始要求這些華人聚居地區選出彼等領導,成為華人輔助員,以達到更好的政策溝通。在馬華公會的協助下,這些地區也陸陸續續的「選出」他們的領袖。而毛邊路三支碑半選出何煥喜為領導,同時有七名委員輔助之1949911日,第7。據悉,當年毛邊路三支碑半並沒有任何公開合法註冊的政黨支部/支會。

至於如何選出這些領袖,熟諳客家話的美國傳教士Ray Nyce在他的博士論文中有一些詳盡的深度訪談資料,相關論文後來也出版成書[1]。因為他的研究只以數個吉隆坡及怡保的新村為研究對象,並不包括崑崙喇叭新村,所以如果各位有興趣,可自行搜尋下載參閱。

獅尾新村 Photograph by Unknown, distributed under a CC-BY 2.0 license
註:

[1]. Nyce, R. (1973). Chinese Village in Malaya-A Community Study. Singapore: Malaysian Sociological Research Institute Ltd.

沒有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