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6年12月20日

是崑崙喇叭,不是喇叭山

崑崙喇叭


從網路上找到一篇馬來西亞華語規範理事會副主席楊欣儒先生之文章,內容主要涉及馬來西亞譯名規範的一般原則(見2004-06-19馬來西亞《星洲日報•言路》版)。

翻譯不是我的專長,尤其是人名地名的翻譯。我經常建議東南亞專題的研究生,盡可能使用東南亞各國的當地譯名。幾年前在美國大學的圖書館裡閱讀臺灣聯合報時曾經看到曾永森被翻譯成<陳邁克>,看了實在令人啼笑皆非。臺灣學生如果真的想去訪問這位曾經在華人政壇叱吒一時的人物,恐怕會落空,因為馬來西亞人不知道有陳邁克這號人物。

當楊先生認為“霹靂州的Gunung Rapat譯為<崑崙喇叭>就比較勉強,因為通名“山”不必音譯為“崑崙”,如果譯為“喇叭山”反而更為恰當”,我突然有股不吐不快的強烈感覺。

崑崙喇叭是譯名,不像沙巴亞庇有她的典故。而這譯名巳使用多時,國人多巳熟悉,且“崑崙”二字亦有山的義涵,因此刻意將她改為“喇叭山”,反而讓我感到太牽強。品牌的建立需要時間,崑崙喇叭香餅要改為喇叭山香餅有點怪怪的;再加上崑崙喇叭不像“朱毛”或“毛邊”等有不雅之意,因此一句老話:if it ain't broke, don't fix it

我想我實在是太愛崑崙喇叭了。

(後記:黎紫書小說中有一個著名賣土產炭燒香餅和柚子的“密山新村” 據說就是崑崙喇叭)


1 則留言: